《闽江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共闽江学院委员会关于制定 “十三五” 规划的建议

(2016年1月18日校党委会议通过)
   期次:第236期      查看:108   

  闽江学院自2002年组建以来,特别是经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办学内涵显著提升。“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校向全面建成应用型大学、实现“闽江大学梦”的宏伟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共福建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中共福州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就制定闽江学院“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发展成效
2011年以来,大力推进内涵式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根据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我校排名从2010年的第569名,上升到现在的第448名。
办学规模相对稳定
学校设有18个教学系(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思政教研部、公共体育教学部、教育科学研究所等。现有全职教职工1087人,外聘教师200人。全日制在校生由2011年的19875人,增长到现在的20198人(其中,本科生18358人、硕士研究生50人、留学生27人)。2011年以来累计招生2.9万人,为社会输送毕业生2.7万人。本科层次以上在校生占在校生的比例由“十二五”初期的73.69%上升到91.27%。
办学内涵明显提升
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以应用型为主的多学科发展的专业布局基本形成。本科专业由2011年的40个增加到49个,理工类专业与人文社科类专业所占比例大体相当。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被国家学位办确定为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高校,开设国内首个以创新创业为方向的MBA学位点,2014年开始招收海外MBA留学生;被福建省学位办确定为福建省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培育校级硕士培育点10个。现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6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4个福州市科技创新平台,20多个校内与校企合作的研究院(所)。
闽江学院本科专业结构
学科门类 经济学 法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管理学 艺术学 专业数 4 2 5 1 9 14 8 6 比例(%) 8.17 4.08 10.20 2.04 18.37 28.57 16.33 12.24
学校紧扣办学定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步形成了校地互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合作教育平台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承担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省级一等奖3项。在校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 519 项、省部级奖项 573项,在“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竞赛中获得110多个奖项。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80%左右的毕业生在福建工作,40%以上的毕业生在福州工作。
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全校全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35人,硕士学位的601人,研究生学历学位人员占76.9%;教授119人,副教授376人,高职称人员占45.5%。45岁以下教师占77%。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80%以上具有“985工程”、“211工程”或海外知名院校学历学位。教师中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1人、教育部高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福建省“新建本科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1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8人、“闽都学者”特聘岗位6人、首批闽江学院“新一代学科带头人”7人。学校还聘请一批国内外学者、知名人士担任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聘请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2011年以来,全校教师承担校内外科研计划项目和企事业委托项目1300余项,共计到校研究经费12260余万元。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总数达17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7项。全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达4300多篇,被SCI等三大国际检索收录论文300多篇次;教师获授权专利4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65部;获省、市厅级政府颁发的科研成果奖24项。
办学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服务地方取得新成效。学校把传承弘扬闽都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聚集学科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学术优势,重点打造闽都文化研究基地。主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与福清市、长乐市、闽侯县、永泰县、罗源县、晋江市、尤溪县、仙游县等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地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承办了2012“福州论坛”和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等高层次学术活动。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汇聚。先后与福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海峡两岸高校,以及福建海峡银行等本土企业建立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办学水平提升。三是逐步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结构。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实施 《闽江学院章程》,为依法治校提供了制度保障。彰显学术权力,制定实施 《闽江学院学术委员会规程》,成立校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推行学校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社会合作,成立校第三届董事会,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和产业界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十二五”时期共获社会捐赠43740.85万元。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
学校现有 5 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527.39亩,校舍面积58.16万平方米,体
育运动场地面积13.7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2.01 亿元;纸质藏书170.18万册,电子图书114.76万册;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完成了长乐路校区搬迁、盘整工作。建成多功能馆、工科大楼、新华都商学院大楼等标志性工程,开工建设软件学院大楼。后勤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校园管理安全有序,人文化、生态化、节约型校园初步形成。
  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办学实力、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这些成效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办学思想和理念不断凝练,学校已形成了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基本格局,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启新的征程。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党中央“四个全面”的总体布局和“新常态”的战略判断,国家赋予福建、福州的特殊使命和“新福建”、“新福州”的发展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工作期间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理念,为制定“十三五”期间学校改革和发展目标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尤其是创新驱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举措的推进落实,以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加依靠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高等教育步入新阶段
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分类发展政策明朗化,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方略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外,民办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异军突起,开放式教育对传统高等教育机构造成一定冲击。
区域发展提出新要求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央支持福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措施逐步落地,以及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四区叠加”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一区毗邻”的独特优势,将为福建、福州全方位的大开放大发展带来强劲动力。
人民期盼提供新动力
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日益增长,实现有质量的公平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福州市出台了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闽江学院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若干意见》,举全市之力支持学校加快内涵发展。
  从整体上看,学校加快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原有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发展环境、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学校在教育理念、布局结构、办学质量、社会贡献度、对外开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还不够彻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国际化、信息化进程有待加速推进。二是师资队伍数量存在结构性短缺,拔尖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尚未形成。“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和机制还有待完善。三是科研水平、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研平台基础相对薄弱,学科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教学的需求。四是现有办学资源难以有力支撑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现有的体制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部分领导干部的改革创新意识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战略部署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福州、学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全面建成“东南区域知名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更名为“闽江大学”为主题,以深度融入福州发展为引领,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动力,以提升全体师生获得感为目的,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党的建设,为建设“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现代化新福州”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使命与愿景
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和“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责,服务国家和人民,服务福州及福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愿景
建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努力成为东南区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地、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地成长的乐园、闽台高等教育合作先行先试的典范和新兴本科大学体制机制创新的样板。
“十三五”时期的定位与目标
“十三五”时期的定位
东南区域知名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型大学。
——学科专业定位:根据福州市、福建省产业发展需要,坚持工学类专业做好做强,文理类专业做实做优,艺术类专业做特做精,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适度拓展海外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重创新、国际化”的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理论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生产和服务一线关键管理或技术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植根福州,辐射东南,面向全国,逐步走向境外与国际,努力为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生发展、社会需求,继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优化、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
  ——提升符合办学定位的学科建设水平,积极培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构建面向地方发展需要的科研创新体系,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科研产出等指标排名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提升咨询服务能力。
  ——完善多形式、多领域的开放办学格局,建立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闽台合作、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
  ——完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持续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基本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文化品牌。
  ——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明晰学校领导体制、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各项体制机制改革。
  ——全面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提升造血功能,增强办学活力和自主发展能力,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和待遇水平。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
在办学使命、愿景的引领下,学校结合升本以来的办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按发展需要培养人”的发展战略。继续全面实施“按发展需要培养人”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
  ——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师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面向全体师生、彰显爱心和责任感的大学文化,实施能力本位教育。
  ——改革创新。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为抓手,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与科研管理、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干部人事、资源配置、治理结构和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产教融合。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突出以面向产业与就业为主的办学导向,推进学校办学与产业发展需要之间深度对接、全面融合。按照发展需要(如人才市场需求,企业技术进步需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科学配置产教资源,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促进产教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校地互动。着眼于地方发展需要,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己任,为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福州市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提供者,同时也是学校最重要的服务对象。抓住福州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深耕本土,对接福州新区发展战略,支撑创新发展,服务创新驱动,切实承担福州市的“思想库”、“智囊团”和“服务站”的职能,与地方协调发展、同频共振。
  ——闽台合作。大力推进与台湾高水平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引进台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在合作中坚持“以我为主”,借鉴台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治理结构与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成熟模式和丰富经验,加快学校实现向应用型转变。
  ——国际提升。大力推进与国外优秀大学的多层次、多领域深度交流与合作。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构筑合作发展、资源引进的国际平台,加快融入现代高等教育全球化步伐,提升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委在学校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对照“三严三实”要求,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办学治校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和谐稳定的能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发挥学术组织、教代会、群团组织、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众智众力,以事业发展来凝聚人心,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动力来解决建设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加强学校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十三五”规划的产生要严格执行民主程序,充分征求各方意见。
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
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要切实贯彻落实本建议。各单位、各系(院)要根据学校部署要求,结合实际编制各类“十三五”规划。各类规划要明确反映可评估的有效指标,强化责任落实,把校党委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积极宣传引导,营造全校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精神,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作为意识,为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
  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东南区域知名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闽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502次访问,全刊已有120057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