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学院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志与智在扶贫中 “串” 起来

   期次:第265期   作者:新闻传播学院 陈国岱   查看:156   




  “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地方贫困,观念不能 ‘贫困’”……习近平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抓住“摆脱贫困”这个最主要的任务,提出一系列扶贫开发理论并付诸实践。同时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对于高校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也必须将扶志、扶智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要认清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扶志是脱贫的内在动力,扶智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扶贫先扶志。扶志是脱贫的内在动力,对困难帮扶工作具有先导性指导作用。今年暑期在学校组织的“家校关怀万里行,精准家访活动”中,我带领学院资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走访了贵州多地,在与学生家长沟通过程中,听到最多的是生活太苦、生活缺少盼头等话语,学生也在家长长时间的影响下,也乐于安于现状。落后的思想与观念意识是触发贫困的内在原因。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贫困的认识是命运的安排,连摆脱贫困的愿望都没有,把自身的困难称作“认命”,把改变贫困面貌寄托在“下辈子”;还有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党和政府、学校提供的一定“造血”的条件,不加珍惜,甚至是有一种排斥的心理,但他们关心的是失去“输血”,害怕失去实际的钱与物的无偿关怀。他们在观念中认为,他们贫困所以得到无偿关怀是理所应当的,这类等、靠、要的思想问题突出。而我们说的扶志,最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这类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问题、观念意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精神,让他们有“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的精神劲头,给他们送温暖、送志气、送信心,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方向,立志拔除穷根。
  有了内在动力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育这一重要途径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扶智”行动。这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习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期间就提出“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下一代要过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这样将来他们的发展就完全不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路上,除了给与他们维持生活学习必要的资助以外,更应该的是给他们创造和搭建各类增强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的机会与平台,让他们在这样的机会和平台的推动下增强自信、增长知识,才干和实践能力。在家访的过程中,在与家长聊天过程中也有家长认为教育是改变他们命运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在孩子受教育阶段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精神上的鼓励更多的也在物质上给予保证。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各类平台,让他们的孩子也能与普通同学一样,同在一个空间上共享优质教育,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扶志又扶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不间断的“输血”,能解一时之困,但不能解一世之困;只有既扶心扶志,又扶能扶智,真正意义上的拔除穷根,实现脱贫致富。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让志与智在扶贫中“串”起来,扶贫、扶志、扶智,一个都不能少。

闽江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39868次访问,全刊已有1200547次访问